我在哪里保护你——索达吉堪布的牛津记忆⑧
2015.10.14
上午没有出门,在房间里看书。
下午2:30-3:30, 我参观了牛津大学的博德立安图书馆(Bodleian Library)。该图书馆建于1602年,是欧洲最古老的图书馆,也是仅次于大英图书馆的英国第二大图书馆。整个牛津大学约有40个图书馆,总称为“博德立安图书馆”, 印刷品共1200多万件,还有其他收藏和人工制品。该馆还有一个古老的神学院和学校档案馆。
据钱钟书的妻子杨绛回忆,钱钟书将此馆称为“饱蠹楼”。牛津人常称它为“Bodley”或“the Bod”。据说《哈利波特》里雄伟的中世纪图书馆,就是在这里拍的。
这座宏伟的图书馆,最初只是教堂上面的一个小房间。近百年来,人类知识日益丰富,图书馆的扩建就成了必须。可能这就是物质的局限吧。回头看看我们的心,它无需扩建,原本就是一个无尽藏,可以收藏内外一切万法。
为 了 你,不 怕 寒 冷
据介绍,这个图书馆直到1845年才装了暖气,之前不管多冷,每个人都必须发誓“不在图书馆中点火”。可以想象,整个寒冷的冬天,读者们只能边打哆嗦边看书。听说那些年,不只一位学者因为长期坐在酷寒的图书馆里而最终受寒身亡。
这种精神令人敬佩。从中可以看出,牛津人对知识多么尊崇。
回想早年的喇荣,生活条件也可与之相比。多数时候,听课都是坐在冰冷的地上,甚至连续几小时坐在厚厚的雪上,暖气之类就更不用提了。那时没有电,煤油灯太贵又用不起,到了晚上没办法看书,我们就点一支香,香头靠近书,眼睛也贴在书上,香头移一点,读一点。有月亮的时候,甚至会追着月光,半夜爬到山上去看书。
那时的书很缺乏,通常要借,又不易借到,即使借到也要很快归还。我经常四处借书,通宵抄下来,第二天就马上还回去。
饮食也不能和现在比,多数藏族学生常年如一日地吃糌粑,汉族学生好几星期才能看到一点蔬菜叶子,还由于长途运输,多半已经不新鲜了。
即便如此,大家都沉浸在佛法的海洋里,享受着佛法的阳光,一点不觉得苦。那时的艰辛,现在看来都是很美好的回忆。
比 留 在 羊 皮 纸 上 更 重 要
参观完博德利图书馆,我们有幸又参观了牛津大学档案馆。该馆位于五式塔的最上面两层,只能通过一个又窄又陡的螺旋式楼梯上去,从来都不对外开放。
档案馆收藏了牛津大学历来的行政管理文件。除了早期的个别珍藏品,大多数馆藏是19、20世纪的纸制文档,没有任何音频、视频,只有少许照片。
管理员给我们看了与牛津相关的最早文件——1214年教廷使节的一封信。这封信和一起荒谬的事件有关:1209年,一位牛津学生被控犯罪,当执法者找到他的住所,发现他已经逃跑,就把他的三个朋友绞死了。校方极其愤怒这一草率的法律制裁,同时按照当时的规定,大学成员不应受民法约束,因此这也被看做有意干涉校方的权利和权益。由此,一部分学者决绝地离开牛津大学,去了其他学校,一部分则在100多英里外创立了“剑桥大学”。
之后,管理员在我们的帮助下,取出一个一平米左右的方方扁扁的盒子。其下端用白细绳打了四个结,正中间一块白布盖住的地方,是一个圆印。解开绳子后,他小心地掀开盖子,里面摆放的是1636年3月3日查理斯一世发布的“大许可状”(the ‘Great Charter’ of Charles I of 3 March 1636)的第一页。
文件上面盖着一层绿色绸缎。我见后笑着说:“我们藏地也有用绸缎保护文档的习惯。看来世界不同角落的人们,不约而同采用了同样的方法。如今在藏地,这样的传统多多少少还在延续。”
绸缎下面就是“大许可状”,写在一张羊皮纸上。标题是蓝底金字,中间是清晰的黑色文字,四周是色彩鲜艳的图标。管理员介绍,这些图标,有些是基督教的一些象征,有些表示平等。整个“大许可状”只有第一页有彩图装饰,其他页都是文字。
历经了四五百年,这些文档仍然保存完好,令人惊叹。几百年前,藏地的高僧大德也曾在羊皮纸上写下珍贵的教言,如果能被这样精心留存,该是多么幸运啊。不过,他们所传授的法至今没有间断,始终有人在学修,虽然很难见到那些原稿,但其精髓已由历代大德传承下来,让无数人得到了不可思议的利益,这就是其意义所在。
否则,若只保存了文件,人的心中却未留下半点,那才是真正的遗憾。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&vid=p0335u8dy8g
| 影像记忆 |
牛津大学演讲
“跨文化译传藏传佛教之人生感悟”
我为什么做翻译
完整视频
智悲佛网-大学演讲-第36期
跨越历史的柔波
http://www.zhibeifw.com/cmsc/list.php?fid=986
官方公众号:sdjkb2014|账号:索达吉堪布
推荐阅读:
友情提醒